|
||||||||||||||||||||||||||||||||||||||||||
|
||||||||||||||||||||||||||||||||||||||||||
![]() |
||||||||||||||||||||||||||||||||||||||||||
|
||||||||||||||||||||||||||||||||||||||||||
![]() |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一批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實踐教育活動品牌。(9月17日中國新聞網)
城里的中小學生不認識農作物,不知糧食如何長成,錯把麥苗當韭菜,以為南瓜是在樹上長的,更不知芝麻為何物等并不鮮見。我們不能怪孩子“無知”,只能怪我們讓孩子們接觸農業的機會太少了。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天下穩;農民安,天下安。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有必要讓孩子們懂得這樣的道理,親身體驗農耕文化,并樂于從事農業實踐。
農耕文化教育,讓學生也知稼穡之艱。我國的農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從人畜耕作的傳統農業慢慢走向了現代農業。但是,農業生產依然艱辛,遠不像坐在教室里那般清爽干凈。對學生進行農耕文化教育,讓他們體味稼穡之艱,知悉農作物生長的不易,從而知節約,厲行節約。一次農耕文化體驗教育,也許遠比百次說教更能讓學生懂得節約的意義和價值。
農耕文化教育,培育學生的愛農情懷。中國農民豐收節將至,袁隆平寄語年輕人:“我希望更多青年從事現代農業?,F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是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希望廣大知識青年投身農業研究!”正如袁隆平那樣,將自己一生青春與熱血都奉獻給農業,那需要一份愛農情懷。通過農耕文化教育,讓學生增長農業知識,滋長一份愛農情懷,未來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農業、從事農業,發展農業,讓農業生機勃勃。
農耕文化教育,讓優良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一些農耕文化,平時散落在田間地頭,隱匿在鄉村角落。曾流傳千百年的農耕文化資源,若不及時加以整理收集保護,隨著一些村莊的變遷或消失,也會有失傳的風險。開展農耕文化教育,借助農民豐收節的推動,大力建設相應的教育基地,可以讓農耕文化得以保護和更好地傳承。
農耕文化教育,給農村一抹亮色?,F代農業發展,已不再是孤立的農業生產,還與農業旅游等密切互動。青少年不僅要看山看水看文化以開闊視野,還可以腳踏泥土感受大自然的真切,體味農業生產的奧妙與魅力。建立農耕文化教育基地,讓城里的孩子親近土地、了解農業,還能激活鄉村旅游,助農增收。
課堂之余,不忘耕讀。農耕文化教育是堂好課,期待開花結果。(供稿:上海文明網 作者:王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