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前,機動車主動停下,禮讓行人;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隨處可見,或文明勸導,或熱情指路;大街上、小巷里,一塊塊公益廣告牌傳遞著和諧正能量……盛夏時節,在廣西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等市,從目之所及到身之所感,文明新風撲面而來。(9月2日《廣西日報》)
這些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創建文明城市工作。隨著創建文明城市工作深入開展,涌現出一批創建工作先進典型,評選出一批全國文明城市。今年是全國文明城市評選年。當前有不少城市管理者為了保留或者獲得“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想了很多點子,下了很多功夫,也出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了一些事關百姓利益的基礎設施,提升了城市“顏值”。在看到文明創建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一些城市在建設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有的城市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城市風貌缺乏品位特色;有的城市管理不到位,各種“城市病”突出;有的城市市民文明素質有待提升,不文明行為比較普遍。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最終還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因此,創建文明城市必須解決好為誰創建、依靠誰創建和怎么創建三大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文明創建中以人民滿意為標準,把利民、惠民、便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如果一個文明城市不適宜居住,就談不上增強群眾獲得感,也談不上讓人民滿意。而宜居城市不僅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便利的交通和優美的風光等“硬環境”,還要有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軟環境”。文明在于一言一行,創建貴在一點一滴。各地的城市管理者應該牢牢抓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機,一方面要改變以往運動式的文明創建方式,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精細化的文明創建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創新中國城市建設新理念,在強化城市基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實現城市發展等方面下功夫,多在城市環境上動腦筋,多在城市宜居上想點子,多在城市特色做文章,多在讓人民滿意上做功課,不斷增強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吸附力,讓廣大市民感覺到生活在這樣的城市更方便、更安全、更舒暢、更幸福。(供稿:上海文明網 作者: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