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精 神 文 明 建 設
簡 報
第25期
(總第935期)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2020年7月28日
【新時代文明實踐】
松江區匯聚駐松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力量
崇明區豎新鎮奏響新時代文明實踐“進行曲”
【工作交流】
青浦區以四個“推動”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新時代文明實踐】
松江區匯聚駐松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力量
去年以來,松江區充分挖掘“大學之府”的高校集聚優勢,積極探索“院校資源互通、地校項目聯動、聯盟牽頭抓總”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區校聯動模式,充分激發大學生參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熱情,讓高校成為滋養文明風尚的沃土。
一、聚焦統籌隊伍,建立“十校聯合”的文明實踐高校聯盟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高校聯盟。區文明辦會同團區委、區志愿者協會,聯合區域內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十所高校,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駐松高校志愿服務聯盟,加強松江各高校之間及與地方的合作交流、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為高校師生參與志愿服務創設更多的平臺載體,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助推松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行穩致遠。
制定聯盟章程,規范運行機制。擬定《新時代文明實踐駐松高校志愿服務聯盟章程》,明確采取輪值方式運作,每年推選一所高校作為輪值單位,負責聯盟活動的召集和日常運作。今年以來,組織開展駐松高校志愿服務座談會、駐松高校志愿服務風采展等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促進聯盟各高校志愿服務溝通交流、相互學習,推進高校志愿服務規范化和制度化。
健全隊伍體系,激活青年力量。統籌聯盟內高校志愿服務隊伍,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一高校一總隊”整體規劃,在高校新時代文明實踐總隊架構下,不斷深化校級、院系級志愿服務隊伍建設。目前聯盟內累計建有校級隊伍13個,院系等隊伍177個。
二、聚焦盤活資源,發布“共享聯通”的高校文明實踐菜單
推出一批高校文明實踐項目。聚焦助學支教、文化文藝、醫療健身、扶貧幫困、衛生環保、理論政策宣講、科學普及、愛老助老、法律服務等類別,充分利用和發揮聯盟成員學校的志愿服務特色和優質資源,推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彩虹課堂”、上海對外經貿“騎士精神行動”隨遷子女成長關愛計劃等一批10大類88項校地合作志愿服務項目。
打造一批高校文明實踐陣地。整合聯盟高校修身基地、愛教基地等陣地資源,發布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中國會計博物館”、上海政法學院“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東華大學“周周講”校園講壇等首批“駐松高校文明實踐陣地”,通過高校間開放、市民預約開放等形式,將校園內的優質文明實踐資源在更大范圍進行共享。
提供一批高校志愿服務培訓課程。梳理發布技能培訓、通識培訓、業務培訓三大類約20余項課程,還將逐步實現校級互通、資源共享,同時為區內有需求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提供開放或配送。
三、聚焦活動開展,形成“地校聯動”的志愿服務運行機制
統一線上平臺,實現供需精準對接。依托“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服務平臺”,打通高校文明實踐項目、陣地、隊伍等各類資源與街鎮(園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站、點)的供需對接機制,為傳統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提供更多、更豐富的資源和項目。
依托基金扶持,推進品牌持續培育。近年來,不斷加大高校優秀項目培育,持續扶持駐松高校各類文明實踐項目,近三年通過松江區精神文明建設基金,累計資助外國語大學“青絲行動”,東華大學“攜手殘疾朋友同心共筑中國夢”等10所高校近40余個項目,累計資助金額達逾170萬元。多個項目在全國、市級志愿服務先進典型評選中收獲佳績。
豐富實踐活動,推進志愿文化傳播。啟動“最美文匯路”創建,激發高校師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連續多年舉辦“駐松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劇大賽”“松江區公益廣告大賽”等大型活動,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組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隊全體人員的回信精神,號召廣大青年黨員在志愿服務行動中學思踐悟,在文明實踐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初心使命。
(松江區文明辦)
崇明區豎新鎮奏響新時代文明實踐“進行曲”
崇明區豎新鎮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針對居民居住分散化,人口老齡化、學歷層次低等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探索“社區治理+文明實踐”新模式,助推社區治理更高效。
黨建引領,畫好“同心圓”。一是黨建網格夯實治理“微陣地”。以“葉脈工程”為基礎,在各村設置若干網格,形成黨群服務、睦鄰修身、庭院學堂、愛水護河等“多網融合”陣地,配強“1+1+3+X”服務隊伍,建立每周例會、每月培訓、每季考核制度,讓網格成為黨員引領生態治理、便民服務、參事議事的重要平臺。二是區域黨建構筑治理“大聯盟”。堅持探索“黨建工作聯動、服務品牌聯創、教育培訓聯做、發展事項聯議、文明新風聯倡、社會治安聯防、公益事業聯辦、就業援助聯抓、結對幫困聯幫、生態環境聯管”等“十聯”共建項目,進一步擴大資源效應。三是生態產業引領治理“新模式”。以“一帶五區”“三花一樹”建設為重點,不斷扶持生態合作社、博士農場、家庭農場、創意民宿發展壯大,提高農業旅游接待能力,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文明實踐,按下“快進鍵”。一是注重思想引領。堅持送教下村,持續開設村民大課堂、紅色微課堂、睦鄰課堂等;疫情期間,推出云宣講、云課堂、云文化等,用新媒體傳播文明。堅持典型引路,深化“豎新好人”常態選樹,通過故事巡講、好人長廊、好人故事集等引導群眾見賢思齊。二是細化服務模式。形成“你講我聽”思想性引領、“你點我送”菜單式服務、“你呼我應”供需化對接的精準服務模式。通過“部門供單—群眾點單—中心配單—部門送單—群眾評單”5個環節,形成菜單式服務“閉環”。推動“一網通辦”,逐步實現從“群眾跑腿”到“數據跑路”;整合“一網統管”,開展智慧社區建設,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三是打造服務品牌。推動“大愛豎新”建設,培育“七彩愛心屋”關愛留守兒童、“康?!蔽拿鹘煌ǖ榷鄠€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培育“保護生態、志愿同行”服務項目,以“生態+宣傳、生態+培訓、生態+實踐”的形式,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助力生態島建設。
群眾參與,激發“內動力”。一是培育治理骨干為民。推動新鄉賢理事會、姐妹議事會、“三長”隊伍等參與社區自治共治;組建“情系家鄉”島內外專業服務團隊,定期開展法律咨詢、教育服務、義診服務、農技培訓等;培育魅力家園服務社、生態公益服務社等,提供更為專業的社區服務。二是深化文明鄉風惠民。開展移風易俗先行先試,黨員干部帶頭,全民共同參與,用“四會”管、“網格”守、“服務”聚,為紅白喜事“減肥瘦身”。推動“征家訓、曬家訓、學家訓、展家訓、育家訓”系列活動,以家訓文化帶動家風文明。三是組織群文活動樂民。舉辦“魅力豎新”文化藝術節、“活力豎新”市民運動會等,每年開展“慶新春”“濃情端午”“團圓中秋”等“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弘揚優秀民俗文化,陶冶群眾思想情操。
(崇明區文明辦)
【工作交流】
青浦區以四個“推動”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近年來,青浦區把愛國衛生運動與市民修身行動、引領社會風尚等活動有機結合,使健康的生活方式轉化為市民自覺的文明行為,在全社會進一步倡導文明新風尚。
一是推動群眾“代言”,掀起愛國衛生運動“熱”。在高速出入口、主次干道、商業街區、公交站點、居民小區等重點區域,圍繞愛國衛生、公勺公筷等內容,設計、制作、刊播體現青浦特色的系列公益廣告。開展“我承諾,我踐行”市民修身活動,發動市民主動為愛國衛生運動、使用公勺公筷“代言”“發聲”,傳遞人人都是志愿者和主人翁的文明創建理念。
二是推動打造餐飲聯盟,引領使用公勺公筷“潮”。以點帶面,探索成立餐飲衛生聯盟,大力推廣“公勺公筷”文明用餐行動,護航夜市經濟,保障人民安全。以徐涇鎮夏都小鎮、食尚天地等為重點,在本市海派市民修身點——夏都小鎮愛國衛生運動主題日活動,創排《祖孫倆》、《筷樂你我》文明小品,線上視頻與圖文直播累計受眾7萬余人次。
三是推動先進典型帶動,形成文明健康時尚“風”。通過全國道德模范(提名)、青浦區道德模范陳劭龍,“中國好人”、青浦區道德模范方偉平以Ted演講以及“微笑四葉草”志愿者現場宣誓等形式,倡議廣大居民爭做愛國衛生運動的先行者、踐行者、傳播者。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等,多種形式傳播節儉養德、文明用餐新風尚理念。
四是推動激發居民自治,提升助力文明創建“效”。以在全區開展“美麗樓道”創建評選為契機,開展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堅持預防為主、創新方式方法,推動清潔、美化家園行動,提升環境“顏值”,普及健康知識,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促使社區整體實現“環境美、安全美、文化美、自治美、鄰里美”。推動“周四愛國衛生運動”常態成效,將愛國衛生運動融入基層治理,鼓勵把倡導使用“公勺公筷”納入村規民約,使愛國衛生運動更接地氣、更深入人心。
(青浦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