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城市的守護者中有一群堅守崗位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志愿者隊伍,他們就是社區防疫志愿者。隨著疫情逐漸好轉,社區防疫志愿者卻絲毫沒有松懈,他們與基層社區工作者一起,又加入到防止境外疫情輸入的防疫斗爭中。
4月10日上午,由上海市志愿服務公益基金會、市志愿者協會聯合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共同發起對本市100個社區基層社區工作者和抗疫志愿者開展慰問活動。
長寧古北社區榮華居民區,是全國首家涉外居民區,轄區內有42個自然小區,實有戶數1.2萬戶,實有人口約3.3萬。疫情發生以來,榮華居民區通過發動防疫志愿者、發放“防疫融情包”、制作多國語言宣傳冊等方式加強防疫宣傳,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工作,積極組織中外志愿者參與防疫知識宣傳、小區人員排查、體溫測量等防疫工作。
來自韓國的文貞善是古北國際社區的一名居民,也是一名志愿者。疫情期間,他主動為一線的防疫工作人員捐贈物資,同時積極參加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古北社區韓國人多,面對專業的防疫要求用語,他承擔了翻譯溝通的工作,針對一些謠言,他親自上門為社區的韓國同胞進行解釋,連續三天,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8點,他把社區的韓國家庭跑了遍。此外,他還發動自己的兒子參與小區的門口值守志愿者,為居民測量體溫,守護好社區的第一防線。他說:“這里是我家,家有事,一定要出來幫忙,要感謝中國,感謝上海,給我了一個安全幸福的家?!?/font>
在浦東新區恒濱江園,那里的外籍社區防疫志愿者正在忙碌著。地處浦江之畔,陸家嘴金融中心的仁恒濱江園小區是浦東最早建成的涉外高檔小區之一,小區總戶數1944,近4500個居民中,有近50%來自德國、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做好境外來滬返滬人員的疫情防控工作,仁恒居民區將平時的常態服務轉換為戰時的高效管理,構筑起涉外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居民區黨組織一方面充分發揮“1+3+N”[]的協同機制,迅速形成小區疫情防控各項管理制度,堅決“守住門、看好人”。同時,三方主動作為,優化家政人員、快遞管理,得到居民的廣泛認可。另一方面,通過聯勤聯動高效運作,建立了派出所、居委會、物業、房屋中介共同參與的信息聯盟,實現了人戶信息的底數清、情況明。第三,暢通多方參與機制,提升了柔性管控的溫度。依托“洋委員工作室”,發動外籍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宣傳和服務保障工作,落實“1+5”[]保障機制,及時消除境外返滬人士對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的各種疑慮,獲得外籍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美籍居民凱莉在上海生活十余年,是個地道的“中國通”。疫情發生后,她第一時間報名了社區防疫志愿者,與仁恒居委一起,張貼疫情宣傳通知,在社區的微信群主動擔任起信息員,把疫情期間相關政策、口罩預約、防疫消毒等信息第一時間傳達給社區的各國友人,同時還做起了翻譯志愿者的工作,搭建了居委與社區外籍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梁,使社區的外籍居民第一時間了解防疫信息和抗疫政策。
在浦東26號新冠防控觀察點,這里自3月20日成立以來共收置了近400名隔離觀察人員,觀察點由公利醫院負責,其中醫護人員20多個人,公安系統20多個人,其他保潔等工作20多人。這一觀察點開點是非常急促的,公利醫院的下午5點收到通知,8點到達酒店,沒過多久,11輛載著203名住客的大巴就陸續在酒店門口等候了。
來自公利醫院的醫生和護士,連跟家人告知和安排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就立即投入了緊張的隔離服務工作中。高強度的工作使很多醫護人員體力大大透支,為了給這些白衣天使補充能量,社會各界紛紛獻出愛心,牛奶、水果……各種琳瑯滿目的食品紛紛送至觀察點。
疫情無情人有情,申城愛心暖人心,市文明辦副主任蔡偉民和市志愿服務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振民對現場的防疫志愿者和基層工作人員表達了感謝。陳振民表示,各相關單位和各志愿服務組織要保障好志愿者的安全,愿志愿者與市民一起,早日奪取戰疫的勝利。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