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5月18日,上海小學四、五年級、初中預備年級、初一、高一年級約60萬名學生返校復學。返校復學第一天,上海市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每位學生收到了一本《一師附小學子抗疫記錄》,記載了居家在線學習期間孩子們每天的勞動剪影和視頻。
堅持午間勞動10分鐘,是這座全國文明校園一直以來的傳統,哪怕防疫在線學習期間也不間斷。上海的這所全國文明學校,如何把培養衛生習慣和自我健康管理,視為教育的“重中之重”?
【每天中午10分鐘,防疫期間變身“衛生督察員”】
四年級(1)班學生陳文玥、俞欣琳,是返校復學首日班級的衛生督察員。兩位小伙伴的崗位職責分別是,檢查同學們口罩是否戴好、防疫包是否到位,以及教室里配備的防疫箱物資是否齊全。原先,她倆承擔的勞動崗位是檢查全班同學的作業本和課本,考慮到校園防疫,勞動小崗位臨時變身為“衛生監督員”。
一直以來,在一師附小校園里、班級中,每個孩子人人都有一個小崗位。從關門、關窗,到關燈、擦黑板……每位同學在自己的勞動崗位上爭做保潔小衛士。疫情發生前,每天中午12時至12時10分,校園里響起《勞動最光榮》的音樂,提醒全校師生這時候就是學校全體學生的午間勞動時間。每天10分鐘的勞動,學生最樂于參加實踐活動,學校的空中農藝園,更是孩子們熱衷種植的網紅地。
哪怕是返校復學前的居家在線學習,學校也發出倡議——倡導每位同學依舊每天中午在家中勞動,擦桌子,掃掃地,洗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天學習之余,做到勞逸結合,還有不少同學在勞動時播放《勞動最光榮》,讓每日居家勞動有了“儀式感”。
“有的孩子在班級中選擇了一個每天負責開門關門的勞動小崗位,起初家長覺得有點‘屈才’。其實,學校重視的就是學生最小的衛生勞動習慣,從規則到習慣,讓‘后浪’受用終生?!鄙虾J械谝粠煼秾W校附屬小學特級校長魯慧茹說。
【午餐食而不語,一張濕巾紙“三用”】
返校復學第一天,每位學生還收到了一只學校特制的防疫健康包,里面有備用口罩、免洗消毒凝膠、濕巾紙和防疫小貼士。
小手洗一洗,擺好餐巾布;飯盒輕輕放,細嚼又慢咽;飯粒不掉地,桌面要清潔……校園防疫期間,學生中午用餐時,實行的是分流用餐制度,即一半學生留在原班級教室里,另一半由專任教師負責帶到其他教室用餐。學校有一套嚴格規范的用餐禮儀,教育學生引導衛生好習慣,隔開用餐不交流。學生從教室的后門出,取好盒飯,從教室的前門進;用餐前,先鋪上自帶的餐巾布,再用免洗手液洗手……如何做到一張濕巾紙“三用”?一師附小的孩子們早已熟記——先擦嘴,再擦手,用餐完畢后再用濕巾把課桌的臺面也擦一下。
排條、魚排、蔬菜、炒素……返校后的第一餐兩葷兩素,還有米飯和粗糧。居家學習近三個月后,學校針對個性化處方設計午餐,合理膳食,營養均衡,鼓勵孩子們力爭“光盤”。
全國文明校園還體現在諸多細節中。無論是校門口,或是走廊里、教室門口,只要遇上雨天,就一定會有傘桶。這一小小的人性化舉措,已堅持了10多年,確保雨天走廊地面不濕滑。
【熟記防疫三字經,從規則到習慣受用終生】
在學校風雨廣場,自建校起,一堵墻面上就印上了一師附小的禮儀童謠。教室墻面上,孩子們鄭重簽名寫下了遵守《班級公約》的承諾書。今年疫情期間,五年級(2)班林思言同學專門寫了一首朗朗上口、圖文并茂的《防疫三字經》:進教室,開門窗,時時通風為健康;課間時,多喝水,提高免疫抗病毒;管好手,不亂摸,不碰口鼻不揉眼……同學們讀讀講講、議議做做,牢記防疫要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伴隨著兩課之間的音樂,孩子們雙眼緊緊跟隨著屏幕上“小鼠標”移動,一日在校,做好室內操和無接觸眼保健操,爭做護眼小主人。課間休息時,小伙伴有序錯峰進出教室,或到戶外活動,或在閱讀長廊選一本自己心愛的書籍,沉浸書海。
疫情期間,四年級學生黃陶朵兒的媽媽當時瞞著女兒,奔赴武漢雷神山醫院抗疫一線。返校復學的班會課上,小伙伴分享了黃陶朵兒守護“后方”,在家自己打掃房間,整理書桌,幫助老人包餛飩、做家務的故事。
養成衛生好習慣,健康生活共前行,是上海這所全國文明校園一直堅守的理念?!靶l生習慣不是‘小兒科’,對現代人而言,衛生習慣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6至11歲是一個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痹隰敾廴憧磥?,衛生意識和良好習慣更是人類美好生活的基礎,追求有味、有品、有格的生活質量,伴隨人的一生。學校正通過“小手牽大手”,讓“后浪”推“前浪”,影響一代代人的文明素質。
(來源:上觀新聞)